中韓兩國關係一向密切, 在清朝初年南固于邊境地區實施一年一回或雨回的「以物易物」交易,一般人稱之為「北道開市制」。
迨至1882年,朝鮮大臣李容為進一步加強兩國民間友誼關係,向清廷建議廢除「北道開市」,另訂新通商條約.而于1882年 8月, 中国派天津海關道周馥及候選道馬建忠與朝鮮全權大使趙寧夏,在中国天津簽訂「中國朝鮮商民水陸貿易章程」八條,由此 項條約的輪精後開始,中国人由四面八方移殖韓团,到西元二00二年為止,正好屆滿兩個甲子-120週年了。
據說,最早到韓国做生意的是隨吳長庚將軍軍納】(供應吳軍日需品)生意的一批商人,再其次的就是三十三歲的鞏建德,他到漢 城以後,首先以六十兩銀錢開設了漢城第一家「華商」公盛和雜貨店,不久,鞏氏又以一千二百兩銀錢,在長通坊(現觀水洞一帶) 買下十三間半土地及建物(约合十八坪左右)。
在一八八三年九月至一八八四年底之間,又有团人利成信等十三人,在漢城投資二萬四千兩銀錢,買下房屋十三間及土地一百五十 多坪,到一八八五年,華僑在漢城的商業活動範圍由觀水河及水標洞逐渐朝向南大門一帶擴張,並在漢城商業集中的中心區鐘路 市場,華僑也穿插了很多店面。
據資料記載,當時移韓國的華僑,大部份來自山東、河北以及蘇、浙、閩、粤等省份,其中以山東人為最多,其资本规模及營業 範圍,都具有與當時日本商人競爭的條件。
據日本的一項調查報告說:「清岡人對朝鮮人一直是處於供给的地位,朝鮮人需用品中重要部份,皆由清商供給,日商只是小量的 委託販賣而已.....,所經營的物品項目,由毛巾 襪子 燒酒 麥粉,以至金屬 鐵器等。
迨韓戰爆發,僑商財產又多毁于戰亂,估计损失的當時常值三十餘億元,其後,不少旅韓華僑近年来颇多返固定居或移居他固,目 前韓國地區僑胞人口有21,806人,多屬山東省籍,百分之九十以上持中華民國護照,為中華民國單一國籍海外僑民。